近日,中科大“學術貓”走紅網絡。走紅原因是學術“大牛”在臺上做報告,這隻小貓先是淡定地聽了一會兒,再走到報告台前坐下,還不時走到報告台前搶“大牛”的風頭。中科大學生髮現後,笑封它為科大史上最牛“學術貓”。
看完整篇報道,大家記住的可能就只是這隻貓,而極少有人記得這個學術“大牛”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潘建偉,更不知道報告的內容是什麼。這隻貓並不特殊,只因闖入報告廳就走紅網絡,而作為學術象徵的報告則無人關註。
2009年9月,還有一隻貓在網絡上受到很大關註——“北大學術校貓”,又被稱為"旁聽貓","哲學貓"。它的照片被傳到網上之後,網友把圖片轉至各大網站,外界則對其狂轟亂炸。半小時之內,一大批錦繡文章被髮往全國各大媒體,比如《為北大“學術校貓”喝彩》等等。無數商家聞風而動,“學術校貓”成了廣告明星。學習機、保健品、培訓機構一類的商家爭先恐後請“學術校貓”擔任代言和形象大使,其風頭和代言收益均蓋過了歷屆高考狀元。甚至出現了這樣的計生宣傳標語——要想富,少生孩子多養貓!接著,出版家和書商也來湊熱鬧。《北大“學術校貓”那點事兒》等系列叢書橫空出世,占領了書店的櫃臺,進入了各大圖書排行榜的前列。
這不禁讓人唏噓,為何走紅的是“貓”而非“學術”?“學術”怎麼成了“貓”的裝飾品?
在北大和中科大課堂上上躥下跳的不過是普通的貓,並沒有任何特別之處。而這樣的貓卻能引起大家的關註,並引發報道繼而走紅網絡,這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學子的空虛、學術的浮躁和社會的無聊。所謂的“喜歡學術”,只是我們附加在它們身上的而已。而事實上,它們干擾了學術——貓的出現,吸引了學生的大部分註意力,必然影響老師授課和學生學習。工作人員去捉貓的時候,更是影響了教學秩序。倘若不是在課堂上,大家去關註一隻貓,這完全是個人自由和喜好問題,但是對這樣一隻闖入課堂的貓進行大肆渲染和報道是否沒有必要?將學術的帽子扣在其身上是否合適恰當?將關註點放在“貓”身上而非“學術”上又是否本末倒置?這些無疑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哪怕北大的蝴蝶煽動一下翅膀,都能在全國引起一場颶風。北大和中科大作為國內響噹噹的高等學府,如果盲目地推崇闖入課堂的“學術貓”,假以時日,恐怕一批學府要推出帶有自己學校標簽的“學術貓”,甚至各高校間還要評選出“最學術貓”。那時候,學者們的學術領域里是否還要騰出一塊地方,以給“學術貓”一個空間?
“學術”與“貓”,並非不可以共存,只是貓還沒有進化到可以進入“學術領域”的階段。搞“學術”和賞“貓”,並非不可以兼得,只是我們應該分清主次。
文/郭禮禮 (原標題:為何紅的是“貓”而非“學術”)
- Feb 26 Wed 2014 02:03
為何紅的是“貓”而非“學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