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票貼論員王雲帆
法治強調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既定的法律程序中。強調法治的力量,少整合負債宣傳領導接訪的功效,理應成為新一輪信訪改革的方向。
針對日前媒體報道說各省市已經不再搞非正常的信訪排名和通報,國家信訪局副局長李皋28日指出,從今年2月份開始,改變了二胎通報的辦法,現在是“點對點、一對一”地對有關地方通報進京非正常上訪的情況和問題。
今年以來,媒體對“取消信訪排名”的集中關註至少已有三輪。再早些時候,基於截訪個案所引發的對“信訪排名”的質疑屢有可見。正因為層層通報的“信訪排名”事實上成了地方長灘島主要黨政官員的政績考評指標之一,才有了層出不窮的截訪個案。
國家信訪部門早知截訪之惡。推進下訪、糾正截訪,在最近幾年也多次被強調。但只要有“信訪排名”在,截訪問題就不可能經由文件和口號得以杜絕。這種異化的制度不但侵蝕法治,也滋生腐敗。事實上,受益於找房子截訪與銷號的既得利益群體,正是“取消信訪排名”的最大阻障。信訪制度的改革,必須超越這些既得利益群體,回歸到以民為本、以人權保障為重的初衷上來。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千迴百轉之後,信訪還是要回到非面對面的書面受理——最初的“信訪”就是倡導群眾以信函的方式上訪,現在理當以網絡取代傳統信函。群眾在哪裡,信訪工作就要做到哪裡。
在法律定位上,信訪部門只是一個“中轉站”,對上訪的事項信訪部門並無實體處理權。信訪部門能做的,就是將這些上訪事項轉交給有權處理的執法部門或司法機關處理。《信訪條例》明確將各地信訪工作機構的職責描述為:“受理、交辦、轉送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以及“協調處理”“督促檢查”信訪事項等。如果信訪制度自始至終都能在法制的軌道內運轉,上訪者將自然而然地減少用腳上訪——因為親臨信訪部門與致函信訪部門在效果上並不應有多大區別。
取消信訪排名,還原信訪的法律定位,正是疏導上訪的有效舉措。最害怕信訪排名的,其實就是一些基層官員。部分上訪人正是抓住了這些基層官員害怕因上訪而影響政績這一要害,才敢於上訪、樂於上訪,並試圖通過上訪來增加與基層官員博弈的籌碼。在現實生活中,依靠上訪,甚至依靠“鬧訪”最終達到“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維權者並不少見。這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上訪。
“信訪不信法”源於“訪”比“法”有效,這絕不應是法治社會的常態。法治強調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既定的法律程序中。強調法治的力量,少宣傳領導接訪的功效,理應成為新一輪信訪改革的方向。但最終能將訪民從“信訪”轉化為“信法”的,還在於通過制度來保障“信法”就能維權、而“鬧訪”不能得利。
相關報道見今天A10版 (原標題:取消排名讓信訪轉化為信法)
- Mar 05 Wed 2014 20:47
取消排名讓信訪轉化為信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